美國總統拜登7日挑明,若以色列全面進攻拉法,就要暫停供應砲彈和其他武器給以色列。
完成法制、產業、人才的三大基石。/Photo Credit:高市府環保局淨零排放辦公室 陳其邁市長今日出席活動致詞表示,舉辦首屆CITY COP國際城市氣候峰會,對高雄來講別具意義,高雄過去是鋼鐵、石化重鎮,排放佔全國20%,現在在市府、產業、市民努力下,已逐漸轉型,在城市治理上,推動三大策略。

/Photo Credit:高市府環保局淨零排放辦公室 本文章內容由「高市府環保局淨零排放辦公室」提供。/Photo Credit:高市府環保局淨零排放辦公室 這次論壇聚焦「國際低碳發展經驗Low-emission Development」、「永續生活推動策略Sustainable Living」兩大議題,首先由高雄市環保局張瑞琿局長分享「高雄推動工業城市轉型經驗」,訂定能源、工業、住商、運輸、農業、環境、綠生活、碳匯、公正轉型等九大面向策略,張局長除了闡述光電1.25GW計畫、汽電共生脫煤、智慧交通、高雄厝等市府政策外,也以中鋼智慧高爐、長春碳捕捉工廠等產業實際案例進行分享,最後向國外代表分享高雄去年底剛成立的「淨零學院」,展現城市氣候治理的決心。高雄市環保局張瑞琿局長分享「工業城市轉型經驗」。菲律賓第二大城宿霧市市長,分享城市綠色土地規劃、循環經濟、潮汐發電等策略。近幾年成果顯著,2022年高雄已減碳21%,減碳量更已超越台北市整年排放。
韓國東大門淨零中心主任,分享東大門透過光電、熱泵系統,降低建築物碳排,另外也發展生物炭技術,落實循環經濟。今日論壇,從能源、產業、運輸、循環經濟等層面全面探討,交流轉型經驗。最後,來自斐濟首都蘇瓦的議長Rev Mcebo Ayandza Given Sigudla則以獨特的文化觀點為永續生活添上另一層意義。
藉由國際級的城市對話,聚焦能源轉型、低碳城市、氣候行動等永續議題,響應COP28「終結化石燃料」的全球性決議,攜手國際夥伴朝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更進一步。本次論壇邀請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(ICLEI)、城市網(CityNet)、世界電子化政府組織(WeGO)等致力於永續行動的國際組織響應。日前高雄市政府主辦的《2024 高雄智慧城市展》於高雄展覽館盛大開幕,超過500個國內外的政府、企業、組織齊聚一堂,聚焦「數位與綠色雙軸轉型」(Digital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),展示永續城市、智慧治理等解決方案。以宿霧市為例,他們採用低碳的捷運路網作為主要交通建設,持續發展有益於生態永續的基礎設施,並利用島國環海的特色發展海洋潮汐能源,專注於實現SDGs目標中永續城鄉、責任消費及生產、氣候行動、保護陸域生態等項目。
科索沃首都普里斯提納市(Prishtina)的市長Përparim Rama分享,「例如城市能源、都會移動的方式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重點。先了解了我們真正擁有的,再理解永續的意義,人與自然的長遠共存才成為可能。

菲律賓宿霧市的市長Michael L. Rama則談到,以人為本、師法自然是低碳城市發展的重要方針。除了永續的日常,企業的永續行動也一樣重要。他強調,「我們都知道減碳並不容易,但人們應該擁有選擇。希望在不遠的未來,智慧電網除了能夠提升服務、創造價值,還能改變整體的能源環境,成為全球標竿。
「首先,法治面,高雄為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修正公布後第一個三讀通過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』的城市。」 Photo Credit:TNL Brand Studio 斐濟蘇瓦(Suva)議長 Tevita G. Boseiwaqa Taginavulau。有了城市發展的基本策略框架,下個挑戰就是如何規劃與落實。看見全球永續淨零行動力,攜手國際城市夥伴共商低碳發展策略 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(ICLEI)秘書長Gino Van Begin表示,綜觀城市的發展歷史,工業城市往往為國家經濟與GDP做出卓越貢獻,但也因此長期承擔著環境的壓力與衝擊。
再由杜拜、菲律賓、科索沃、日本、韓國、史瓦帝尼、斐濟等國際代表發表不同城市的行動經驗,交流最新的淨零技術。」因此,ICLEI在日本展開「1.5度C的生活研究」,幫助公民認識行動如何影響個人的碳排放量,引導人們做出更永續的選擇,減少更多的生態足跡。

Photo Credit:TNL Brand Studio 科索沃首都普里斯提納市(Prishtina)市長 Përparim Rama。高雄市環保局局長張瑞琿首先分享,為了達成2030減碳30%、2050淨零排放的市政目標,高雄市政府制定了包括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、打造低碳產業鏈、推動智慧淨零建築、建構低碳運輸、廢棄物能資源化、低碳韌性農業等一系列減碳策略。
陳其邁市長也再次感謝所有蒞臨的國際城市與組織代表,大家齊聚在此一起分享、學習,讓高雄與世界接軌,思考不同的減碳路徑與合作可能性,朝向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努力。」陳其邁市長開場致詞時表示,對於石化、鋼鐵等重工業歷史背景濃厚的高雄市而言,城市轉型、淨零排放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政府除了必須和產業部門、技術專家們共同努力,也需要與國際上不同的城市或組織一起學習、合作,所以能夠舉辦首屆國際城市級氣候峰會,對高雄市而言,是一件別具意義的事情。未來更計畫藉由課程與技術交換,每年訓練約1,600位淨零人才,再將永續知識和技術導入市政,建構屬於高雄的淨零生態圈,從根本實踐低碳與永續的政策方針。接著,張局長也細數去年甫成立的「淨零學院」為高雄創造的價值,包括813人受訓、頒發364張有效證書。相信本次論壇不只讓來賓看見高雄低碳、永續的城市規劃,也讓世界看見臺灣卓越的城市治理能力,並搭建一個國際性的交流平台,匯合來自全球各地的永續行動方案,藉由氣候行動的探討、把願景化為現實,為所有人創造實際福祉。在市政策略之外,城市還必須將不同的層面納入考量。
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(ICLEI)副秘書長Emani Kumar分享了ICLEI如何為會員城市提供協助,包括氣候行動、淨零建築、永續能源、區域冷卻系統與電池儲能系統等,ICLEI透過多年累積的實務經驗,為地方政府提供資金、規劃與行動上的建議,協助城市以最適合的方式走向淨零。」他相信,只要領導者拿出魄力和決心,城市應該是蛻變的樞紐,而當下的所有對話,將化為蛻變湧動的能量,凝聚成朝向永續、韌性未來城市的道路。
」例如系統化的使用熱泵及光電等永續能源循環、以BIM建物資訊模型減少建築物的碳排放,並採用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,將城鄉發展與永續結合,走向真正的淨零生活。但城市並不只有治理者,還有生活在裡面的人們,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,若要減少個人對環境的衝擊,就必須更有意識地決定「如何」生活、做出更永續的選擇、減少汙染、避免資源濫用。
城市網(CityNet)的執行長金正基也在致詞中呼應,「這次論壇並不只是對話,更是一場打造下個世代值得擁有的城市的具體行動。而論壇的第一個議程「國際低碳發展經驗」,就是讓來自世界各處的城市代表,分享各自遭遇的挑戰以及如何行動因應,創造更永續的未來。
除了論壇本身的象徵意義,陳其邁市長也分享高雄近年在淨零碳排上的三大政策方向與成果。產業面,高雄成立『產業淨零大聯盟』,由龍頭企業大帶小的方式,協助企業導入低碳與節能技術,帶動產業轉型。Photo Credit:TNL Brand Studio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張瑞琿。」經過種種努力,高雄市總體碳排放量與2005年相比,已經減少了21%(約1379萬噸),等於一個臺北市一整年的碳排。
在史瓦帝尼的姆巴巴納市,社區的人們成立環保社團,展開Reduce(減少使用)、Reuse(物盡其用)、Recycle(循環再用)、Replace(替代使用)的「4R」環保回收再生工作,並與環保主管機關合作,實行更永續的廢棄物管理行動,同時達成創造經濟機會與淨零碳排的目標。杜拜水及電力總署(DEWA)的智慧電網專家Marwan Alqaydi,詳細介紹了擁有多項世界級成就的智慧電網技術。
」過去幾年,普里斯提納市透過安裝太陽能板,為城市提供更多永續的暖氣能源,並設置智慧城市必備的硬體,蒐集行人的大數據與習慣,藉此創造新的場域空間,成就一個行人優先的城市。呼應全球淨零趨勢,共享永續新生活 在上一個議程中,城市代表們分享了各自關於低碳發展的經驗,以及如何從宏觀視野的大策略建構低碳、永續的城市規劃。
Photo Credit:TNL Brand Studio 高雄市市長陳其邁。東大門區淨零碳資源中心主任閔炳雄教授的分享談到,「在韓國,我們利用綠色議價與公私協力兩種方法,提供產業發展的誘因,引導企業主動投身碳中和的相關行動。
到此,首屆《City COP永續城市論壇》也告一段落。Photo Credit:TNL Brand Studio 史瓦帝尼姆巴巴內市(Mbabane)副市長 Rev Mcebo Ayandza Given Sigudla。他真誠地分享:「永續生活的基礎是和諧共存。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日本辦公室執行長Togo Uchida也認為,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,所以不同人們的「永續生活」也截然不同
片中廣播電台的命名「Ini Radio Yinni」(這是印尼廣播電台)也是其中一位主角Hans發想的。Q:如何找到片中兩位印尼詩人? 蘇育賢:原本腳本設定需要擅長操作詩歌的人來協助,當時我們做了一張海報貼在台南公園,提到我們在準備一部叫做《Taman-taman》(公園)的電影,想徵求能夠書寫詩歌的印尼朋友,請大家在面試時間把自己的作品帶來公園,我們就在旁邊側錄他們朗誦自己的作品。
小時候我在公園參加寫生比賽,第一次發現公園的石頭喇叭,在造型上就感受到很強烈的趣味,好像它會突然冒出聲音。後來每當我去公園的時候,就會覺得公園像是透過喇叭在跟你說話。
我希望故事具有一定抽象的氣質,所以我覺得詩歌、散文或短文是很好的工具,彷彿你可以理解其中談論的角色與故事,更重要的是談論詩歌時,它會在你腦海裡形成一些強烈的、不穩定的畫面與感受,我很喜歡這樣的狀態。當初選擇在台南公園拍攝本片的契機為何? 蘇育賢:我之前的作品《工寮》跟《宿舍》其實都是在一間歇業的工廠拍攝,原本預計要在這家工廠繼續拍第三部,甚至想好片名就是《工廠》,可是後來工廠被法拍,只好另尋其他拍片地點。 |